太平洋新聞網
  PACIFIC DAILY NEWS 2025, 7. 12 AM 05:21 Saturday  臺灣‧台北
首頁新聞版面焦點新聞北台新聞綜合新聞綜合外電 Login
 
您現在位於 - 綜合外電

  2025, 6. 20  Edit this Page


氣候變化或影響主食作物
最新研究評估稱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每升高1°C或致嚴重產量損失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發表一篇氣候變化建模論文發現,大部分主食作物可能會因氣候變化出現嚴重產量損失,即使考慮了限制氣候變化影響的緩解措施依然如此,這項研究評估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麥、木薯和高粱6種主食作物,發現只有水稻或許能避免嚴重損失。

該論文介紹,氣候變化預計會影響全球糧食系統,但人們仍不確定其影響程度以及改變農業方式這類適應措施會如何緩解這些影響,之前的研究關注美國等特定地區的結果,但對適應措施的影響得出了互相矛盾的結論,一些建模顯示,適應措施可能會影響全球農業生產力,不過,很少有研究關注全球層面現實世界生產者的適應情況。

在本項研究中,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他們基於來自54個國家的12658個地區的數據,整理出一個包含玉米、大豆、水稻、小麥、木薯和高粱6種主食作物的數據集,借此估算生產者適應措施在21世紀的影響。

論文作者研究估計,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每升高1°C,每人每天的產量就會下降120卡路里,相當於當前每日消耗量的4.4%,他們認為,在高排放情景下,美國、中國東部、亞洲中部、非洲南部、中東到21世紀末的玉米產量可能最多下降40%,歐洲、非洲、南美的小麥損失為15%-25%,中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的小麥損失為30%-40%,他們還指出,與無適應措施情景相比,收入增長和實施適應策略或使全球損失到2050年減少23%,到2100年減少34%。

論文作者稱,這項研究發現,氣候適宜但適應能力有限的現今糧倉地區的減少會驅動全球性影響,同時低收入地區的損失也很顯著,他們總結表示,未來可能需要進一步實施適應措施以及考慮耕地擴張,來確保糧食安全並緩解氣候影響。


↑圖說:本項研究的相關示意圖(供圖)









 

 
  綜合新聞


行政院長卓榮泰蒞縣勘災
南投縣長許淑華爭取提高治山防洪經費與放寬農損救助品項


草嶺堰塞湖潰決風險高
竹山鎮公所啟動一級開設並執行預防性撤離


南市府配合台電、台水修復工程作業
儘速讓市民生活恢復正常


德藝休旅Tiguan Allspace 領跑夏季購車禮遇

The all-new Tiguan車輛表現搶眼 奧運冠軍選手一試成主顧

丹娜絲颱風災情嚴重
學甲公所不分里別 全面啟動救援與物資關懷行動


丹娜絲颱風南市畜牧災損
即日起至7月23日受理現金救助申請


即日起至7月23日期間
嘉義臺南辦理1期災害稻穀收購


南市府說明丹娜絲颱風災損補助標準
即日起至8/15可洽受災區公所辦理


2025嬰幼兒閱讀推廣暨雲林閱讀月啟動!
漫遊雲林漫畫臺灣 展開親子閱讀盛夏









 


 
社址: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八號六樓之一  總機:(02)87911588(代表號)
太平洋新聞網版權所有 © 2002 pacificnew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