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位於 - 綜合新聞
|
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儘管當前社會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視遠遠超過昔日,但青少年心理健康卻持續惡化,不僅患憂鬱症的學生與年俱增,自殺更成為青少年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對於這樣的狀況,無論家庭、學校或教育當局,不僅要冷靜思考本身的責任,更應該針對成因,儘快提出對策。
傳統對於兒童乃至於青少年,強調嚴格管教,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或「棒頭出孝子」的觀念,一直深入人心。 因此非但在家庭打罵兒女,人皆不以為怪,在學校體罰學生,也被視為常態,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青少年的心理當然不免會受到若干程度的負面影響,但也普遍養成承受挫折與壓力的能力。
然而,自從90年代「教改」以來,政府推動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無論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等方面,都做大幅更動,愛的教育取代鐵的紀律,學校嚴禁體罰;再加上社會逐漸富裕,家庭經濟條件改善,許多父母對子女呵護備至,既捨不得打罵,也不允許老師懲罰。 照理講,這些在家中備受父母寵愛、在學校即使犯錯也不會被嚴懲的孩子,心理應該十分正常,比起以前的人更加快樂,但事實卻剛好相反。
根據兒福聯盟針對國高中生所做抽樣調查,發現有超過一成的學生壓力程度達到嚴重等級以上,其中高中生壓力指數16%,是國中生8%的一倍。 調查也發現,青少年自評中,有一成七的人憂鬱程度達嚴重等級以上,國中生為一成三,高中生更高達二成三;另外的調查也顯示,18.7%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形。
更令人憂心的是,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不但越來越多,而且狀況越來越嚴重。 25歲以下的自殺死亡率,2017年每10萬人僅有6.4人,到了2023年已經增加到10.9人;目前15至24歲族群死亡十大原因中,自殺竟然排名第二,而且21.1%的國中生和18.7%的高中生曾有自殺的想法。
會造成這樣的狀況,原因錯綜複雜,學界研究發現,包括短期或長期的壓力、學校人際適應差、學習成就低;遭遇過創傷、虐待、忽視、霸凌等逆境或事件;個人思考習性不當以及體質或遺傳等,都是可能的因素。 這些當然應該深入檢討,不過,歸根究底,為什麼教改越改越糟?為什麼多元入學管道這麽多,學生的課業負擔還這麼重?對未來的前途反而更加擔心?
除此之外,青少年本身當然也有必須正視的問題。 其中網路成癮就是最嚴重的一個。 雖然醫界調查顯示,國內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3.1%,僅略高於西方國家,但這是採取極嚴格的判斷標準所致,其核心基準並非「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而是「失控造成生活失能」。 事實上,歷來不同定義的研究都指出,網路成癮盛行率高達20%至30%;52%的網路遊戲成癮者曾在網路遊戲中花費金錢,其比例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 同時,每周有四十多個小時在玩網路遊戲。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憂鬱與網路成癮共存現象已相當明顯,究竟是憂鬱在先?還是網路成癮在先?姑且不論,但這兩者確實有許多共同的風險因子,當然有相當程度的連帶性。 有鑒於此,不管家長、老師或是教育當局,對於這些問題必須務實檢討,對症下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