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位於 - 綜合新聞
|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廖新田教授新書發表會
【記者廖武龍台北報導】廖新田教授新書發表會假長歌藝術傳播舉行,叁與活動的貴賓雲集,有師大教授黃進龍、亞洲大學教授潘襎、臺灣藝術大學教授羅振賢等多位嘉賓蒞臨致詞;詮釋任何繪畫或任何材質,目標都要達到氣韻生動。
廖新田教授在自序中說:
自闢蹊徑:傳統美學現代化(畫)風潮探路的內文闡述。 更引用達文西「撞黑牆」的格言:「在黑暗看見火炬、在黑牆去冥思」。 他進一步詮釋:身兼多重角色,是學者、廣播員、創作者、作家、創作者⋯這些他都可以不要,唯一無法放下的,就是那一支筆,以及作為學者的角色。
此書有幾個核心重點:
ㄧ、Oldisnew;newisold.
這是一本企圖為「東方」抽象繪畫立論、為現代氣韻美學解密的十年力作。 「氣韻生動」乃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所提出來的中國繪畫美學標竿,歷代畫家與理論家莫不戮力實踐其意涵,形成特有的書畫藝術世界。
二、此書的目的:
一本企圖為「東方」抽象繪畫立論、為現代氣韻美學解密的十年磨劍呈現。 解開戰後臺灣「東方」抽象繪畫的密碼,傳統與現代的幽微辯證。
追索戰後臺灣「中國現代畫運動」中氣韻美學的蛻變意涵。
歷經十年磨一劍,開展戰後臺灣美術「東方」抽象繪畫新論述。 揭露東西藝術在臺灣遇合與蛻變的精采故事,一段傳統與現代激盪的動人情節。
三、篇幅章節如下:首篇〈水墨技巧與文化召喚〉觀察氣韻論述召喚了政治正確下文化的「正當性」(legitimacy,即中國文化取代日本文化)。
第二篇〈抽象水墨與氣韻邏輯〉。 此文「直搗」正統國畫論爭主角劉國松的藝術論述。
2017年應羅振賢教授領銜的傅狷夫書畫學會之邀參加「傅狷夫教授書畫藝術風格發展學術研討會」,誕生了第三篇〈從氣韻到寫生〉。
第四篇〈臺灣美術再東方化〉探討戰後臺灣「東方」(theoriental)概念的形塑,其中也觸及氣韻的探討。
第五篇〈拓印「東方」與筆墨革命〉是為了解決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筆墨革命,「破」之後的「立」呢?「革中鋒的命」!
第六篇〈外溢美學--潑墨語境〉再度印證氣韻美學是臺灣文藝現代化的共同概念,也因為如此,氣韻美學雖然源自古老中國傳統,它藉由現代文藝展現其千變萬化的身形。
第七篇〈集錦攝影與美學難題〉則是「天選」的主題,更印證氣韻觀念的彈性解釋與另類運用。 第八篇〈藝術的彈性〉、第九篇〈技法創新與文化演繹、第十篇〈現代陶作•傳統再釋〉第十一篇〈靜觀與超越〉第十二篇〈相濡以「墨」。
綜上論述,正因為如此,更印證他的「氣韻現代性」的假設:它沒有嚴格本意,是寬鬆的概念,隨著創作需求與時代而調整、填充,因此有極大的詮釋空間。
圖:發表會左一:陳家駿律師、左二梁昭玉教授,右一:吳放社長、右二:廖新田館長。 (梁昭玉提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