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位於 - 綜合新聞
|
陶藝大師蔡忠南談茶藝與茶道 孟焦畫廊王正雄邀請各界人士來奉茶品嘗人情味的喝茶
【記者廖武龍台北報導】孟焦畫廊主持人王正雄推崇蔡老師的陶藝與茶藝別有風味,在陶藝大師蔡忠南老師陶展中表示,茶藝與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藝」指的是製茶、烹茶與品茶等藝茶之術。 茶「道」是在具體的製茶、烹茶與品茶的過程中,學習、領悟茶藝的幽靜清雅,透過心靈體察與感悟,內化這份情意,修身養性,並展現在日常生活的一動一靜當中。 陶藝大師蔡忠南此次展出相當成功。
蔡忠南陶壺展開幕茶會貴賓雲集,包括藝術收藏家廖世越等人,陶藝大師蔡忠南親自導覽,他表示茶器的發展,與飲食、喝茶的時代風氣密切相關。 早在兩千年多年前的西漢,就有烹煮茶飲的文字紀錄,不過當時並沒有茶器這個名稱,統稱為食器。 唐代經濟繁榮,飲茶風氣興盛,「言茶必曰唐」,茶器開始自食器中獨立出來,成為重要的生活用具。 唐代推崇煮茶,當時要喝到一杯茶,至少需要經過火烤、研磨、過濾和沸煮4個程序,加上茶的製作與保存所需,茶器、工具繁複。
蔡忠南表示唐朝陸羽在《茶經.四之器》裡洋洋灑灑寫了數千字,按照生火、用水、煮茶、品飲、清潔、藏陳等用途,將茶器加以分類;細數一整套飲茶用具,數量多達28種。
南宋審安老人撰寫《茶具圖贊》,將當時常用的12件茶具一件件畫出來,雅稱為「十二先生」。 後來文人將「茶、水、器」合稱為茶道三君子,將水比喻成茶之母,器是茶之父,茶文化發展逐漸成熟。
孟焦畫廊王正雄表示大壺奉茶,是台灣民間最富人情味的喝茶方式。 大壺奉茶,是台灣民間最富人情味的喝茶方式。
明代以降,近五百年來的茶文化化繁為簡,唐宋以來繁複的煮茶、點茶工具逐漸退居歷史舞台邊緣。 明代不流行鬥茶,以樸實的散茶沖泡見長,喝茶、賞花成為生活品味的象徵,士人階層雅文化元素逐漸擴散至民間老百姓俗文化中,使敬茶、送花普及成為民間生活習俗與禮儀一部分。 蔡老師今年展出作品很有創意,來賓們對作品表現不同的風格相當讚嘆。 孟焦畫廊也安排茶席讓活動有聲有色。 孟焦畫廊王正雄表示展出期間歡迎各界人士大駕光臨品茶交流。
]
圖:陶藝大師蔡忠南在孟焦畫廊向來賓介紹陶藝茶藝與茶道文化的演變。 (記者廖武龍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