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位於 - 綜合新聞
|
醫: 呼籲病友用正面的態度面對帕金森氏症 早期治療
【記者孟倩玉/報導】本土COVID-19疫情升溫,民眾一旦出現嗅覺異常,不免擔心染疫,嗅覺異常不僅是新冠肺炎的可能症狀,也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 先前有病友確診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與家人到漁港遊玩,唯獨自己聞不到「海味」,竟然與睡眠障礙、便祕等「看不見」的症狀一樣,都是帕金森氏症早期警訊!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有台灣「帕金森之父」稱號的陸清松教授指出,近年帕金森氏症醫藥進步,目前健保也有給付緩釋型藥物,可以改善病友因藥效波動與減退而產生的「斷電(OFF)」現象和「異動症」,幫助控制疾病。 病友若能及早發現,妥善控制疾病,人生規劃雖不同,仍然可以像記者會中齊聲高唱〈快樂的出帆〉的病友一樣,精彩生活,再出發。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列出的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自我檢測,包括:(1)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2)走路時手不會擺動、(3)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4)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5)步伐小常跌倒、(6)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8)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9)音調變小或沙啞、(10)寫字變慢字體變小。 如果10項中了3項,可能就要注意。
研究人員把「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也就是睡覺會隨著夢境動作的這類患者,作為身體型的前驅表現,進而發現,身體型帕金森氏症病友的自主神經症狀像是便祕、低血壓較嚴重,嗅覺喪失也較常見。
陸清松教授表示,以現今治療技術,帕金森病病友要達到「3個Lucky7」的治療目標,也就是7年生活如常的「蜜月期」、7年維持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期」,以及7年保持基本生活起居的「退休期」,其實很有機會。 甚至從777變成999其實也都不無可能!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也呼籲病友用正面的態度面對帕金森氏症,這個疾病共處15-20年,心態調整非常重要。 希望社會大眾了解帕金森氏症,適度給予協助,讓病友更願意走入人群及社會,找回自在的生活。
圖:(大合照)左起為金森病友Andy、北醫神經內科葉篤學主任、「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病友林先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