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位於 - 綜合新聞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走過工藝百年光譜 邁向綠工藝價值實踐新篇
【記者李光曜/草屯報導】工藝是土地上的人們,適應風土環境,運用在地材料,所發展出的技術並形成跨越時間的文化與美的表現。 工藝的價值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實踐方式,臺灣陶藝先驅林葆家先生秉持「改善臺灣人的生活品質」之使命,發明「有孔湯匙」,提高了湯匙的品質。 而在半世紀前,「客廳即工廠」是臺灣許多家庭的樣貌,創造了具時代意義性的外銷手工藝品產業,也是一種以工藝改善庶民生活的理想實踐。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以宏觀的角度,拉開臺灣工藝發展的百年光譜,重探於政治、社會、經濟等人文脈絡影響下,關於臺灣工藝的過去、現在以及邁向未來的進行式。 透過不同年代的生活器物與工藝物件,引領觀者一同走入歷史長廊,閱讀臺灣工藝的光陰故事。
本展從導讀工藝的序曲切入,以「工藝是什麼?」提問,觸發觀眾思考工藝的本質以及與生活的關聯,體悟其背後蘊含的價值精神;接著「走進臺灣工藝的時間與空間」單元,以時間軸串聯,從日治時期「折射的現代生活」之「產業工藝」開始,介紹諸如蓬萊塗漆藝、竹編、藺編等工藝。 1910年代,唐山匠師來臺所引進民間信仰和生命禮俗有關的粧佛、木雕、交趾陶、金屬工藝等,帶來新的美感和生活經驗。 隨後,從「看見臺灣工藝」中,發現1920年代臺灣文化啟蒙以來,社會朝民主自由化邁進,臺灣工藝也以人本思惟與精神自由為追求,更強調個人價值與自由創作,並有民間工藝、生活文化運動等漸次推展。
二次戰後,臺灣工藝迎來「生活即製造」的手工業時代,歷經自給自足式的生產模式,直到1970年代擴大外銷,代工或代設計生產(ODM/OEM)外國的生活用品,像是裝飾陶瓷、耶誕禮品、玩具等,此階段「客廳即工廠」的特殊景象成為了民間共同的記憶。 1990年代以後,臺灣社會經濟劇烈轉變,接續以傳統工藝、原民工藝、社區地方工藝、設計與工藝等多樣化的「生活文化進行式」單元呈現。 臺灣工藝並在產業創新趨勢中,不斷地進化提升,結合例如設計、科技等跨域能量研發創作,而產生新的價值創造。
最後,以「未來工藝宣言」單元,思考工藝現在走向未來發展的模樣,揭示臺灣「綠工藝」之新篇章,以綠工藝的價值思惟—頂真精神、工作倫理、愉悅勞動、生活美學、自然、循環、平衡、寬容、生命力,納入社會分工,以CraftforAll推動臺灣綠工藝希望工程,達成健全臺灣工藝生態系與臺灣工藝價值的社會實踐之雙重目標,企盼創造工藝的利他價值,擴大臺灣工藝在人文關懷面向的影響範疇,用工藝改變生活的模樣,實踐美的社會。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到,本展以工藝為主體,從百年的時間尺度切入,觀看、感知而直入臺灣工藝,引出各個時代工藝所蘊含的人文價值。 2021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創立百年,以「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呼應百年前的文化啟蒙、承先啟後之精神,期盼讓民眾更了解臺灣工藝的發展進程。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展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即日起於該中心生活工藝館展出,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一同穿梭時空,看見臺灣工藝文化百年的演繹,重思工藝的價值,邁向綠工藝社會價值實踐的新篇章。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展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生活工藝館5F|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圖: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中)與策展人江明親教授及來賓於開展儀式合影。 (記者李光曜/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