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位於 - 綜合新聞
|
血癌發病年輕化!發作急、凶、猛,4 大症狀把握治療時機
『記者王龍宗/綜合報導』血癌發病年輕化!發作急、凶、猛,4大症狀把握治療時機
『記者王龍宗/綜合報導』從貴婦百貨董娘、台灣首富郭台銘的弟弟,到近期青蛙王子高凌風皆因血癌辭世,使得此疾病再次獲得關注。 根據癌登中心資料顯示,血癌發生率不僅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死亡率上更已進入十大排名之內。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接受洪鈞培文教基金會邀請,10月17在新北市立圖書館演講廳,主講「癌症防治‧掌握先機」。
血癌為何會令人聞之喪膽,可怕之處在於它沒有任何預兆或病徵,不像其他癌症能把腫瘤一刀切去,也沒有早期或晚期之分,一旦發病便來勢洶洶。 話雖如此,血癌仍是一個可以醫治的疾病,只要積極治療依然能擁有健康的明天,以下針對血癌作一簡單介紹,幫助大眾更能了解血癌發生、診斷與治療方式。
白血病(Leukemia)俗稱血癌,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101年統計,台灣地區癌症粗死亡率中,男性與女性死亡率排名皆位居第十位。 白血病是源發自人體內最主要造血組織器官-骨髓的惡性疾病。 臨床上依其自然病程之緩急可先區分為:急性白血病與慢性白血病;其次再依白血病細胞之來源與型態學上的特徵,再細分為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以及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白血病的成因複雜,不僅呈多樣性,有些致癌機轉的細節,迄今仍然不清楚,目前癌症專家學者經常提及的白血病致癌病因包括:基因突變(如唐氏症)、暴露於有放射線污染的環境(如車諾比爾核爆意外)、病毒感染(如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化學物品的刺激(如有機苯的接觸),以及體質的因素(癌基因的表現型)等。
急性白血病(AML、ALL)的臨床表現多是由於骨髓的正常造血細胞被白血病細胞所取代,導致造血功能的喪失,症狀可能突然、急劇發生,出現嚴重虛脫、急性高燒及出血現象,相關臨床症狀也可能是潛在性逐漸發作,如體力逐漸衰弱、臉色蒼白、間歇性發高燒、輕度出血傾向,或反覆性細菌或黴菌感染現象。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依其病程可分為三階段,「慢性期」除了周邊血液與骨髓的異常結果外,約有20%的患者沒有症狀,其他患者可能會有體重減輕、貧血、出血傾向與發燒的現象,疾病演變為「加速期」時,常見症狀為肝脾腫大、不正常白血球或血小板的增生,進入「芽球期」後,臨床症狀會與急性白血病相似。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初期症狀不明顯,甚至全無自覺不適感,當病程惡化,多數患者會有全身淋巴腺及脾臟腫大現象,較嚴重者可能因腹膜腔後或腸繫膜的淋巴腺腫大,引起胃腸道與泌尿道阻塞,少數患者則會出現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或血小板缺乏症。
疾病共通性及最早期的症狀可能是全身倦怠。 約有一半的患者是在常規的血液檢查後才發現有不正常且不成熟的白血球,經轉介至專科醫師處才被診斷為白血病。 白血球數目過多加上不成熟的血芽細胞,是診斷白血病最早且最有力的證據。
當患者出現疑似症狀時,醫師可以從血液檢查、周邊血液抹片檢查,以及骨髓抽吸及切片檢查來鑑別診斷。 血液檢查中常見白血球數目增高,甚至可能增高到數十萬以上,且大量出現未成熟的白血球,但有少部份的病人白血球數目反而減少。 其他常見的血液變化有血紅素下降以及血小板數目減少等。 另外,為了要詳細知道病人的血球組織型態,以便診斷為那一種類別的白血病,必須做骨髓抽吸及切片檢查。 這些詳細的檢查,光從抽取手上的血是無法查得的,需做骨髓檢查才有辦法下診斷。 因為骨髓造血就如同工廠出貨般,若品質不好,則需調查工廠的作業情形,才知何處出了問題。
一般骨髓抽吸的部位通常是抽取胸骨或骨盆腔腸骨脊的少許骨髓血,再經過多種特殊染色加以檢查。 骨髓切片做法同骨髓穿刺,只是使用的針為特殊的切片針,這兩項檢查可同時完成。 無論血液、骨髓的檢查,對評估疾病預後均也相當重要的影響,在治療過程中,除了提供醫師調整治療計劃的指標外,也能早期偵測疾病是否有復發情形。
白血病的治療,依急性或慢性白血病以及淋巴球或骨髓性白血病,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及支持性療法。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常發生於小孩,使用化學治療則有70%的機率會治癒,而成人罹病也需先作化學治療,待緩解後(也就是臨床上或一些基本檢查找不出有血癌細胞稱之)再作骨髓移植來治療,但由於此種疾病常會侵犯中樞神經,故須做中樞神經的預防治療,目前預防的方法是利用顱內放射線療法或脊髓腔內之化學治療,而這類的治療經證實是確實可以預防中樞神經的復發。 除了做誘導緩解的化學治療外,當緩解後仍要做些鞏固療法及維持治療來減少復發的機率,通常治療維持約3年時間。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原則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相同,若治療的情形不錯,有時維持治療是可以不需要做的。 要特別說明的是此種疾病中之第三亞型是可以利用A酸的衍生物(ATRA)來治療,大約會有80%以上的患者達到緩解效果。 若配合化學治療,與ATRA同時或在其後給予,長期無病存活將可達60%以上。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40至60歲的人,不過其他年齡層也是有發生的可能。 較年輕者則可先給予口服化療藥,當達到緩解(remission)時再考慮使用骨髓移植,但由於此種疾病不易斷根,所以目前又有一種方法可以控制慢性轉為急性白血病的藥物-干擾素(α-interferon),此種藥物之治療效果已被肯定,大約可以有70%至80%的病患達緩解的效果,而且存活率也延長至7年左右,因此年紀輕之患者若有適合的捐髓者則鼓勵病患進行骨髓移植,年紀較大患者則可以使用干擾素來治療,通常治療約1年後就可以知道治療療效,但是否能使病患治癒,則有待更長時間的觀察。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罹病患者年紀較大,治療的目標主要以症狀治療為主。 而此種白血病之平均的存活率為5年,不過也會有存活十幾年的人。
為什麼會得血癌?
●免疫力低下
不論是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身體免疫力低下者,罹患淋巴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機率較高。 罹患HIV/AIDS愛滋病也會增加B細胞淋巴癌的發生率。
●某些細菌與病毒感染
某些細菌感染,如幽門螺旋桿菌,與胃部淋巴癌的發生有關,而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也有頗大的機會讓病人的淋巴癌消失。
此外,像是EB病毒與何杰金氏淋巴癌、及某些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有關。 而HTLV-1/2病毒,與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癌(ATLL)發生有關。 而C型肝炎也會增加某些淋巴癌的發生。
●遺傳
有些遺傳或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貧血、或唐氏症患者,有較高機會罹患血癌。
●輻射線、化學物質或化療
受到輻射線的照射,例如核爆之後,或長久居住在輻射屋的影響,會增加血癌機會。 暴露有毒化學物質、有機溶劑、殺蟲劑等也有影響。 此外,如果過去接受過化學治療治療其他疾病(例如:乳癌、骨肉瘤等)也可能增加血癌的風險。
●年齡
一個正常人,當年紀越大去做血液細胞的基因檢查,越可能找到基因突變。 當年紀越來越大、累積突變越來越多,就越有可能演變為癌症,這也是為什麼血癌多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原因(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例外,好發於兒童)。
小檔案:
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教授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現任: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副教授
專長:血液幹細胞移植、血癌、淋巴癌、其他血液疾病、幹细胞生物學
等領域
圖:柯博升教授
|
|
|
|